首页>技术知识>病虫害防治>菊花菌核病的防治

菊花菌核病的防治

摘自:中国植保资讯网

     一、为害症状:初在茎中下部出现水渍状病斑,后变为灰白色;潮湿条件下,病部软腐,表生白色霉层,后期病茎皮层霉烂成丝裂状,内生有鼠粪状黑色菌核,有时茎表面也产生菌核。     二、病原菌形态特征: 病原为子囊菌门真菌(Sclerotinia sclerotiorum(Lib.)de Bary)病部产生的菌核卵圆形、不规则形,初白色,后外部变为黑色,大小2~5Xl~3(mm),在PDA上菌丛白色,毡状,菌丝体平展,粗糙,生长迅速。菌丝五色,有分枝,并产生分生孢子梗,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其分枝顶部不规则地簇生一些小瓶梗,上密生五色单胞微小的分生孢子,其大小仅1.5~3×l-2(微米),一星期后逐渐形成初白色后外层黑色不规则的大菌核。    三、发病特点:以菌核在土壤中、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。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,子囊成熟后,遇空气湿度变化即将囊中孢子射出,随风传播,侵染周围的植株。此外,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,病株上的菌丝具强的侵染力,菌丝迅速发展,致病部腐烂。当营养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,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。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,适温5-20℃,15℃最适。子囊孢子0–35℃均可萌发,以5–10℃最有利。菌丝在0-30℃均能生长,20℃最适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温度一致,菌核50℃经5分钟致死。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,在潮湿土壤中,菌核只存活1年;土壤长期积水,1个月即死亡。在干燥的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,但不易萌发,菌核萌发要求高湿及冷凉的条件,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,相对湿度70%,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;相对湿度100%只存活5天。广东10-12月发生,为害较重    四、防治方法:发病初期喷洒40%多·硫悬浮剂600-700倍液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-600倍液、50%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、8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-700倍液、35%菌核光悬浮剂600-800倍液,隔7-10天1次,连续防治2-3次。    五、常用药剂: 多·硫      甲基硫菌灵      混杀硫悬浮剂      多菌灵

作者:不详  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
需要支持?

如果通过现有技术内容没办法解决您的问题,请在线提问获取我们的支持!

个人中心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