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技术知识>病虫害防治>菊花霜霉病的防治

菊花霜霉病的防治

摘自:中国植保资讯网

    一、为害症状:春季发病致幼苗弱或枯死,秋季染病整株枯死。主要为害叶片、嫩茎、花梗和花蕾。病叶褪绿,叶斑不规则,界限不清,初呈浅绿色,后变为黄褐色,病叶皱缩,叶背面菌丛稀疏,初污白或黄白色,后变淡褐或深褐色。    二、病原菌形态特征: 病原为Peronospora radii de Bary,属卵菌。孢囊梗单生或丛生,由气孔伸出,大小225-412×7.8-11.8(微米),主梗是全长1/2-3/4,冠部呈3-7次叉状分枝,顶端呈 2-3叉分枝,直角或锐角,顶枝长7.8-11.8 1微米,端细,基部稍粗,顶枝端钝圆,略膨大。孢子囊淡褐色,椭圆形,大小 24.5-31.2 ×14.7-24.5(微米),主要为害菊花(Chrysanthemum sinense),此外有报道 Peronospora danica Gaum称丹麦霜霉菌,能侵染贡菊(Chrysanfhemum mroifolium)和滁菊,不侵染资菊和杭白菊。P.danica菌丝白色,孢囊梗3-5次分叉,第一分叉不对称,大小286-707×9-16(微米),主干长192-473 微米,末端分叉近直角,长7.8- 15.7 微米,直或弯,端尖;孢子囊椭圆形,无色,无乳突,大小 23-33×17-27(微米),萌发后产生芽管。    三、发病特点: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或留种母株脚芽上越冬,翌春2月中产生孢子囊借风雨飞散传播,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,秋季9月下至10月上旬又发病,该病多发生在年平均温度16.4℃,海拔300m左右,年降雨量1500mm左右,春季低温多雨的山区,秋季多雨病害再次发生或流行;连作地、栽植过密易发病。

    四、防治方法

    (1)加强肥水管理,防止积水及湿气滞留。

    (2)春季发现病株及时拔除,集中深埋或烧毁。

    (3)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%克露(或克霜氰或克抗灵)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,改用60%灭克(氟吗·锰锌)可湿性粉剂800~1000倍液、69%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。隔10天左右1次,防治2-3次。    五、常用药剂: 安克锰锌    克露 

作者:不详   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
需要支持?

如果通过现有技术内容没办法解决您的问题,请在线提问获取我们的支持!

个人中心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